茅洲河,深圳第一大河流,蜿蜒盘旋在深圳西北角,成为深圳与东莞的界河。
然而,这条河流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珠三角污染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治理任务最紧迫的河流。
6月11日至12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就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落实到深圳、东莞调研,现场检查茅洲河污染治理情况,研究推进重点河流治污工作,实地问计谋策破解河流污染治理难题。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前往深圳实地走访,现场了解茅洲河的现状与治理情况。治理茅洲河的关键是什么?深圳对应的根治思路和举措是什么?从茅洲河切入,深圳如何升级全市水污染防治?
这些问题,正急切的等待回答。据了解,茅洲河正被广东省视为珠三角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中要攻坚的一座“山头”,深圳则计划投入225.8亿元进行治理,并希望2020年实现水质达V类标准。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少华指出,当前,要坚决打好打赢茅洲河污染治理这个珠三角治理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攻坚战。要加强各方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广东省住建厅、环保厅等部门,相关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城市要加大跨界污染河流整治工作协调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同目标、同任务、同步骤推进。
治理急需“补短板”
茅洲河的污染,可以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后遗症”。
上世纪90年代,茅洲河水质逐渐恶化,这恰是深圳经济腾飞的时刻,这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聚集着产业与人口,工业和生活污水很快就构成直接和巨大的威胁,但水污染防治却没有及时跟上。
污染容易治理难。过去10多年,尽管深圳开始着手治理茅洲河,却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成效,深圳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深圳意欲实现建成全球城市等一系列目标,必须加快水治理;另一方面,全国环保趋严亦产生巨大外部动力,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
2017年,茅洲河就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这直接引起广东省和深圳市重视,进而推动茅洲河最新一轮治理的提速和强化。
6月14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前往深圳实地走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茅洲河宝安河段看到,河水明显略浓于一般河水,水面还漂浮着一层油膜,水里则漂浮着一些垃圾,几名环卫工人正在打捞。
不过,对比前些年来看,当前茅洲河的污染情况已好转不少。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此前通报称,今年1-4月,茅洲河水质明显改善,一些断面的氨氮、总磷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20%-80%,大部分断面已达到不黑不臭标准。
“这两年变化不小,味道小多了,过去得捂着毛巾才敢站在河边。”一位宝安区的官员说。不过,他也坦言,茅洲河水质仍待提升,实现不黑不臭之后还要达到V类水。此外,如要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更是有很长的路走。
不少当地人回忆,上世纪90年代前,茅洲河是他们洗脸和取水的水源,但随后污染开始,到2000年起已无法取水。
“茅洲河流域企业和人口密度之高,全国少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吴新锋介绍,目前茅洲河流域共有417万人口;仅深圳侧的工业企业就达3.2万家,其中涉水重点污染企业577家、小废水企业1507家,并且布局分散;流域日均总污水量高达103万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中也看到,茅洲河宝安段,两侧均是密密麻麻的厂房、城中村,一些离河不足百米。
“这里面有规划上的历史问题,当时发展太快,往往规划还没做好,企业就已经聚集过来,开始发展了,后期很难再怎么去改。”参与调研的广东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瀛分析,此外,即便做了规划,按照当时的观念和认识,规划或许也难以满足后来的发展所需,比如管网不够大等。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0余年的治理中,茅洲河流域人口仍在增加,企业数量也未减少,但截污短板却没能有效补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背后的原因复杂,最为突出的是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治理举措,并且截污手段较为单一粗放,比如大量采用“箱涵截污”的方式。
对此,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就曾指出,茅洲河大量采取箱涵截污导致清污不分、雨污不分,截污效果大打折扣,“深圳和东莞每天仍有约45万吨生活污水直排茅洲河”。
此外,今年5月深圳开展的一次突击检查亦曾发现,仍有企业将废水偷排到厂界外,影响茅洲河的水质。近年,深圳亦明显加大对偷排的打击力度,包括借助科技手段。
据深圳人居委数据,茅洲河的污水源中,生活和工业污水各占90%和10%,后者比例虽小,但危害性不容忽视。
“深圳发展成就很大,但受时代局限,代价也不小,得赶紧还欠账、补短板。”广东省人大代表束庆鹏感慨。
所有工程为治水让路
当前,深圳对茅洲河的治理,无论是从认识层面的重视程度,抑或是实际举措和投入,力度都可谓空前。
公开资料显示,茅洲河治理大致始于2005年,并在2013和
2014年连续两年入列广东省挂牌督办的十大重点环境问题;2015年则作为重点写入《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至此,茅洲河治理开始提速。
2016年则成为了深圳“治水提质攻坚战”的开端,当年深圳披露,计划5年投资1000亿,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茅洲河的水污染治理也在彼时开始了“大攻坚”。
深圳副市长黄敏介绍,过去2年多,深圳累积投入309亿元治水,完成53条黑臭水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进一步被深圳定位为治水提质“大会战、大建设”之年,将投资336亿元,希望实现茅洲河基本消除黑臭,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水质达到V类等目标。“目前深圳已经明确提出,所有工程必须为治水工程让路”。
具体到茅洲河,据深圳人居委公布的数据,深圳计划在茅洲河的治理上投入高达225.8亿元。时间表上,除今年要基本消除黑臭外,还明确到2020年要达地表水v类水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深圳此番治水提质,尽管突出以茅洲河作为重点,但在部署和推进上,却覆盖全市。深圳共有310条河流,其中黑臭水体133条,目前仍剩80条正在治理,而深圳希望力争今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调研中获悉,截污成为深圳此番治水攻坚的重中之重,这事实上亦是“治本之策”。进一步来看,污水管网的建设被深圳摆在突出位置。
这是因为,深圳截污能力短板中,管网的欠账较多。黄敏介绍,目前深圳仍有2353公里的管网缺口需要补齐,并需要全力打通“断头管、石化管”,以及修复“破损管”,实现管网移交运营率、联网通水率和污水收集率都达90%。
管网的完善,才能使污水处理厂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深圳市治水提质办专职副主任龚利民说,目前,深圳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已大于实际污水量,关键是管网没能实现合流、分流。同时,未来深圳将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品质。
另外,针对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深圳启动了一项名为“正本清源”的行动,计划对全市1万多个小区进行改造,解决雨污不分离的问题,这项工程计划在2019年前完成。
“深圳长板很长,但这些短板也很短。”黄敏说,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才能实现污水入网、收集处理,城市基本功能也才算完善,如果没做好的话,治水就是空话。
对于工业污染源,深圳则采取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推进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以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以及引导现有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加快升级改造等多方面举措。
“治水就是治城市。”黄敏说,深圳希望将治水与产业重塑结合推进,借由治水推动城市更新、淘汰产能、转型升级等,实现产城水联动。
深圳另一创新是引入大型企业进行EPC总承包治理,一改过去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模式。这种“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模式效果明显,以茅洲河为例,高峰时一线施工人员达1.3万人,单日最高建管4公里,创全国纪录。
这种模式亦为深圳与东莞联动治理跨界河流提供可能:委托一家企业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整治,打破行政间隔。
目前,茅洲河治理已经进入关键期,它的治理,将成为深圳生态“补短板”的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