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该论坛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主办,世界汽车组织(OICA)、世界经济论坛(WEF)唯一支持的行业顶级论坛。本届论坛以“新变局新挑战
新思路——引领中国汽车新征程”为主题,紧扣时代脉搏,
求索突破之道,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把控宏观产业形势,解析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其中,在8月14日下午举办的“全球汽车技术发展领袖峰会”分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付炳锋:谢谢赵院长的主持,非常精彩。我原来是搞技术的,现在离技术有点远,10年前是做技术的。现在大家都讲技术和应用体验的关系,我觉得是技术应用的辩证法,听来听去这个辩证法已经被赵老师讲的很完整了。从技术讲到应用,从应用又回到产业、回到技术。
今天这个技术论坛我觉得特别好,大家都把自己的真东西拿出来了,在这分享。而且听的这些嘉宾也都特别的关注,一边听一边在思考,我把我自己都植入到一个观众的位置上,我也在一边听一边思考。
接下来时间差不多,我简短的就我刚才听的这些,有一些大家关注的一些观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关于本地开发。刚才大众、奥迪研发总监讲了他现在已经把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研发拿到了中国市场,我听了以后,觉得特别高兴。过去在10年前搞研发的时候,都要去欧洲,我不想多说了,在座各位都是搞技术的,都也切身体会,我做技术的时候一个月要飞过去一趟,觉得什么东西都是人家的,但是今天,世界顶级的企业把它的研发已经和我们当地的技术创新密切结合在一起,而且奉献给当地的客户。再多说一句,今天上午在大会说的那样,由于这样的一个结合,国际豪华品牌和中国当地技术的融合,我相信未来中国汽车产业一定是世界的制高点,一定是一块高地,而且能够引领世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到来的时代,起到主要的引领作用。现在美国那边自动驾驶也做的不错,欧洲现在电动车也不错,我想这个新能源机会已经到来,今天有很多是零部件的公司,整车一讲都很精神,希望找到这个机会。你们一定有机会,只要把自己的核心技术突出出来,一定会有机会。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刚才奥迪这边讲了关于电动车的电池安全性,以及今天上午欧洲汽车协会谈到的近期在疫情情况下,欧洲的电动车增长很快(百分之百增长),而我们走的比较好的120万辆,因为疫情的各种原因有点下降,很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上,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情况。
欧洲在做电动车的时候,那是在10多年以前,我们这边没怎么做的时候,他已经做了,包括法国、北欧水电的资源特别多,大西洋把水分送到山上,山上流下来就是电,不用花钱,非常便宜。所以欧洲很多车企早就做电动车了,而且我相信欧洲在电动车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法规和应用场景这方面的定义是超出我们的。我们这边风刮的比较大,一阵风一阵风这样的刮,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很多路没走。
在这一轮的竞争中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当然我也相信,国内关于电动车、电池、三电的开发,现在也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我们的应用场景,还有对汽车深刻的理解还有差距。刚才好几位嘉宾说到前两年一直在追捧里程,因为大家都焦虑,所以追求里程,但没有人客观解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应用场景,包括财政部的鼓励政策也是里程,里程和技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我那次在财政部说,他拿出一份调查材料说,说你看,我们现在所有的车都达到400公里以上了,所以要补400公里以上的。我说那是3年以前,你把文件写在那了,大家都照着这个开发了。这就反映一个问题,我们的开发不是按照市场做的,在于政策强导向的时候,反而是政策发生的导向。
今后电动车未来的路一定要回到市场的需求来驱动,欧洲为什么现在好了?欧洲在做电动车的时候也走了一个曲折,最早做电动车的时候,法国做非常小的电动车,大家都知道,那是在10多年前就开始做,但是今天欧洲的电动车走的是高端,打到中国的时候,现在没有几家可以招架,蔚来差不多,直接和特斯拉对撞。
现在能接受电池成本的是谁?高端车。所以今天很多做电动车比较早的企业,现在比较纠结,怎么回事,谁来承担我的电池成本,有没有电池银行帮助我们运转,现在也在做。这是说到电动车现在的纠结,这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还有刚才一个话题,是关于软件定义汽车。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最近补补课,蔡总我们在一起交流好几次了,也知道他那个东西是怎么回事,都提到这个东西需要在行业里面大家一起做,最后才能解决。
上午我介绍的时候,现在的电动车心脏换了,血液不是油了,是电了,还有神经系统,已经有更智能的功能进来,是一个完全全新的变化。
我记得万部长过去在说技术创新和未来电动车发展方向的时候,他一再强调的是车越做越便宜,越做越简单。我们不能把车由于技术的复杂性,把它搞的非常复杂,奉献给我们的客户。今天论坛里面的观点也不完全一样,还有欧洲的思维,中方也有我们的思维。说明什么?关于硬件和软件的解析问题,怎么能够通过软件硬件的解析,真正让客户按照他的需求定制这个车,实现他的使用功能。
大家比较知道的,过去日系和欧系的车在很多开发理念上有区别的,日系的车比较贴近客户,客户关注什么我给你配什么;欧洲是要我奉献一个我认为水平非常高的车,所以他会把车里面的东西做的非常复杂。今天思考一下,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那个技术那么复杂,如果像过去的理念把它全都搅在一起,这个成本谁来买单?客户愿意买单吗?这个事情还是值得业界的技术人员,尤其你们做技术开发的时候要深入思考的,车应该越做越简单,越做越便宜,硬件和软件应该可以实现插拔的功能,这里面需要搞技术创新的这些专家们做工作,不能把它搅和的非常复杂,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原理,这个迭代周期根本不一样,车的开发周期是3-5年,还有生命期的延续,但是软件的迭代3个月,原来我以为大概半年到一年,现在已经快到3个月了,这3个月功能要进行升级,而且可能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已经升级了,现在我们的手机挺好,升级完以后告诉你我这次升级什么东西了,告诉你一下。将来汽车也是这样的概念。
所以,硬件、软件,我们做技术的应该把它最大限度进行解析,留下最核心、最基础的那一部分是大家共有的东西,剩下的可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这样会带来今后服务生态的变化。我买车的时候是买的这样的东西,我等到一年以后,我的软件升级又换了一个,硬件进行的嫁接又增加了功能,使得我们客户在享受未来智能时代的时候,他每年、每一段时间都有新的体验,那时候我们不需要准备很多的备品,我们那些东西都可以升级、都可以插上去,这也是一个开发理念和未来对车使用理念的明显变化。
说来说去说到“辩论法”了,另外一个是关于油车和电车的关系,现在电池的技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觉得很不安全,它着火,外边各方面的技术交流也比较多。我相信电池的技术一定会突破现在大家所担忧的里程焦虑问题和重量过重的问题,以及成本过高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往里面砸钱,所有的精力都在往里投,一定会攻克下来,最后电车和油车它的平衡在于能源结构。
全球的石油40%是中国的,汽车消耗它多少?如果汽车一天不烧油了,全都用电了,石油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走到那样极致状态的时候,一定是能源结构的平衡。所以很多搞技术研发的,有时候也不要放弃自己所坚持的那条道路。未来这个市场越来越大,一定能够找到你定位的那个空间。
还有一点,现在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经常发生的变化,包括刚才小鹏这样一种非常绚的创新也能招来很多的客户。在这儿我也表达我的观点,技术竞争一定要硬核技术。当你这个技术别人很快能够效法,很容易实现的时候,你要加快速度迭代,这就是竞争的一种策略。如果你的技术是硬核的技术,你就有更深的竞争力,能保持相当的时间。这里面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就说到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