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戴姆勒合资生产电动smart汽车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3月28日,戴姆勒和吉利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根据合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合资公司的12名董事会成员将由来自双方公子的6位高管组成。
作为整体新车型研发规划的一部分,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
在2022年推出全新车型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EQfor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生产smartEQforfour)生产smart现有车型。同时,汉巴赫工厂将被用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EQ品牌的紧凑型电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将在汉巴赫工厂投资5亿欧元,并将充分应用现有员工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
smart合资公司预计将于2019年底成立。目前有关该合资公司的商务条款尚未披露。
二十年累计亏损40亿欧元
在3月26日时,就有消息称戴姆勒公司将于今年年底决定旗下亏损巨大的Smart品牌的去留。
今年5月,戴姆勒集团现任董事会主席蔡澈(DieterZetsche)将在戴姆勒董事大会上正式卸任,辞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CEO)、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的职位。而康林松(OlaKallenius)将继任蔡澈的职务,担任戴姆勒公司董事会主席,同时将担任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部门的负责人,任期五年。
一位戴姆勒内部人士表示,康林松“与smart品牌毫无历史渊源”,将“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扼杀该品牌。”
据金融分析师估计,自1998年推出以来,smart品牌已经累积亏损约40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
1997年,smart初次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亮相时,曾让世人眼前一亮。smart的问世,创造了一个新的车辆品类。然而1999年,该车的销售业绩就不甚理想,全年仅为八万台整车。当时除了整体市场环境不佳这一外部因素,消费者对两座车的反响也不是很好,认为这种车不实用。smart从一开始就没能找到合适的消费者群体。
戴姆勒内部反省smart业绩不佳的原因,认为是起步的时间点不对,二十年前市场和消费者对二座车无法真正接受。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小型车基本能够满足都市人的日常出行需求,是作为家庭第二辆车比较好的选择。即便如此,smart还是未能迎来翻身之日。
2004年,smart的年销量达到15万辆整车。从此之后,再也没能超越这个数字,年复一年都在15万辆左右。甚至去年,smart品牌销量为12.9万辆,同比下滑了4.6%。而宝马集团旗下的小型车品牌Mini品牌全球销量则有36.15万辆(下图)。
对于戴姆勒而言,smart显然是一片待修缮的废墟,一具需救援的病体。
拯救Smart品牌
事实上,smart的发展状况,同整个戴姆勒高歌猛进的态势确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smart如不能迅速扭亏为盈,或将拖累整个戴姆勒集团的业务发展和品牌形象。
戴姆勒救援计划的第一步是电动化。去年5月份,戴姆勒官宣,将位于法国昂巴克的smart工厂改造为生产EQ系列车型的工厂,这项投资总共达到5亿欧元(折合约37亿人民币),而这也是奔驰首次在法国工厂投产最新的全球车型。该款车型为紧凑型电动车系列,而该工厂同时还生产Smart纯电动版本车型。
从2020年开始,戴姆勒欧洲和北美市场将只供应电动smart。行业专家认为,电动化战略可能赋予smart第二次生命。
然而,电动版smart22000欧元的售价几乎是燃油版本的两倍。为了降低成本,smart希望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寻找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戴姆勒表示smart的未来在中国。
根据行业内部消息,戴姆勒曾与合资合作伙伴北汽洽谈合作事宜。同时也在和吉利汽车进行接洽。
作为持有戴姆勒9.7%股份的第一大个人股东,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对于与戴姆勒的合作一向比较支持。而吉利本身也具有一定天然优势:
一是低成本制造经验。草根出身的吉利在低端车领域打拼了20多年,其低成本造车的丰富经验,正是深受高成本困扰的Smart品牌所需的。
二是出行领域的积累。吉利是整车企业中较早积极探索移动出行服务的,2015年成立曹操专车,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移动出行领域的主力军。官方数据显示,曹操专车注册用户量超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110万。
Smart转型为电动车后,较短的续航里程和紧凑空间决定其很难成为私家车消费的主流选择。但作为城市移动出行领域用车,小巧灵便的Smart有明显优势:安全、时尚、品牌知名度高等。
三是国际化视野。吉利近年在海外市场不断出手,从早期的收购沃尔沃、英国锰铜,再到近年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莲花(Lotus),入股马来西亚的Proton,已经是最具国际化视野的中国车企。
戴姆勒与吉利合作意图明显:将smart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并希望丰富smart的产品线,将产品线拓展到从两座小型车到小型SUV全覆盖,同时大幅提高产量,双管齐下,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与戴姆勒关系密切的银行家表示,部分出售给吉利,可能会面临德国政府方面的反对,“因为德国最近对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商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表述担忧。”
去年,德国通过一项法律草案,阻止非欧盟企业在国防和能源等敏感行业投入超过15%。
与戴姆勒的合作,对吉利而言也有裨益。其一,可借此加深与戴姆勒的合作;其二就算每年只有10万多辆的销量,Smart也是一个在欧美都有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品牌,入股后可以习得国际化品牌运作经验,对于品牌向上、国际化运作的吉利集团而言,显然也有好处。
更何况,移动出行的领域也是一个市场规模超千亿的诱人领域,而smart这样的精品小车,非常适合作为共享汽车等移动出行的工具。
尽管此次吉利只是第一步以合资方式获得smart品牌资产,显然也不排除后续进一步增资收购。2010年吉利曾以总价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全部股权。最终这次收购令双方取得双赢:沃尔沃免于破产,并且借吉利打入中国市场,成功扭亏为盈。至2019年,沃尔沃品牌价值已较收购当时增加10倍,至180亿美元;而吉利则借助沃尔沃固有的技术研发优势,一举成为目前国内第三大乘用车品牌。
吉利此次出手“拯救”smart是否会复制沃尔沃的成功?在竞争加剧、格局随时都在变化的大环境下,我们说,一切皆有可能。
[NextPage]
|